随着全球农业、牧业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农牧业正加速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通过大规模部署各类环境传感器、智能灌溉设备和远程无线监控系统,农牧业生产已逐步实现了对土壤墒情、气象变化及作物/牲畜生长状态的实时感知与调节,可大幅提升产量,为我国农牧业的自给自足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支撑。
而在此进程中,LoRaWAN协议凭借着超远传输距离、低功耗运行和灵活自组网等优势在众多LPWAN技术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在山林果园、广域农田与高原牧场等场景中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风险主动防控及生产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之一,为构建全天候、大范围的智慧农业、牧业监测体系奠定了可靠的通信基础。
LoRaWAN是基于LoRa扩频技术的一种通信协议,由LoRa联盟制定,并于2021年成为国际电信联盟(ITU)官方认可的LPWAN标准。其核心目标是解决物联网设备在低功耗与远距离通信之间的平衡问题,为物联网设备提供长距离、低功耗、高安全性的双向通信支持。
LoRaWAN的核心优势在于其开放协议标准和去中心化架构,是唯一具有网络选项(公共、私有、卫星、社区和混合)的 LPWAN技术。其允许任何组织或个人自主搭建私有网络,而其他LPWAN技术通常由单一企业或运营商控制。这一特性使其能够适应从城市到偏远山区、从个人实验到大型商业项目的多样化需求。
LoRaWAN网络结构(图源:LoRa联盟)
资料显示,LoRaWAN采用星型拓扑结构,其中,网关负责在终端设备和中央网络服务器之间中继消息。通过标准IP连接,网关可将射频数据包转换为IP数据包,反之亦然。同时,由于LoRa物理层所具备的长距离传输特性,使得终端设备和网关之间可以实现单跳链路。此外,LoRaWAN还支持双向通信和组播寻址,可在固件无线(FOTA)升级等任务期间高效利用频谱。
LoRaWAN在农业、牧业物联网中的应用方案(图源:LoRa联盟)
以LoRaWAN在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方案为例,农场主可在大范围内分布式部署大量环境传感器与少量LoRa网关,无需铺设光纤或依赖蜂窝网络,即可完成全农场区域内传感器网络的构建,从而实时获取每块田地的pH值、温度、湿度与光照强度等多项精准的作物环境生长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实时调节自动化的灌溉与施肥设施,让土壤时刻处于“健康”状态,进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农作物的增产增收。
同理,在牧业物联网中,牧场主可为每头牲畜配置低功耗的定位耳标或项圈,从而实时查看牧群在牧场中的活动轨迹,并可结合地理围栏技术,设置虚拟边界,预防牲畜走失或越界。此外,牧场主还可为牲畜植入/佩戴生物传感器实时监测其健康指标(体温、血压、心率等),实现对疾病的早期预防与控制。
当传感器网络覆盖广袤农田与牧场时,终端设备不仅要满足极端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更需在功耗控制、信号穿透性与组网灵活性之间实现精妙平衡。从田间地头的智能灌溉到牲畜体征的精准监测,LoRaWAN协议所展现出的强大连接能力,离不开的是底层硬件模块的可靠支撑。
例如,RFM6601就是一款用于构建LoRa网络的低功耗LoRaWAN模块,其采用了先进的数模混合设计,基于独创自适应速率算法,可高效连接物联网,支持LORAWAN节点,可大幅延长LoRaWAN设备的使用寿命,并已通过FCC认证。
RFM6601具有低功耗、高灵敏度、远距离通信、高性价比等优点,同时能够提供丰富的外设功能,包括多个通用GPIO,32.768KHz外部晶体振荡器,信道侦听,高精度RSSI,以及12位高速ADC及DAC等。
展望未来,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持续进步,具备多频段自适应能力的通信模块将成为构建弹性物联网络的核心载体。而华普微,作为一家在无线通信领域深耕细作了二十余载的物联网系统级服务品牌厂商,将持续专注于无线通信芯片的底层架构创新,携手行业伙伴推动LoRa生态的茁壮发展,为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更高效的、自主可控的无线通信解决方案。